更新时间:2025-04-04
历史备考专题|七七事变全解析与经典题型突破
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日本通过《何梅协定》《秦土协定》等不平等条约,逐步掌控华北驻军权。至1937年,北平已陷入日军三面包围:东有通州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,北有关东军驻屯,西有察哈尔伪蒙军。宛平城作为平汉铁路咽喉,成为拱卫北平的最后防线。
1937年7月7日晚,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,借口士兵志村菊次郎"失踪",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。面对无理要求,驻守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严词拒绝。次日凌晨5时30分,日军炮轰宛平城,三小时内发射炮弹百余发。守军以"大刀队"展开近身肉搏,涌现出金振中营长等战斗英雄。
1. 战略转折: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宣告"地无分南北,人无分老幼"的抗战宣言
2. 统一战线:8月22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10月南方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
3. 国际关注:《纽约时报》连续三天头版报道,引发国际社会对远东局势关注
```mermaid
graph TD
A[七七事变] > B[直接原因]
A > C[深层背景]
B > D[士兵失踪说]
B > E[铁路控制权]
C > F[华北特殊化政策]
C > G[反共防共策略]
A > H[历史影响]
H > I[全民族抗战开始]
H > J[抗日统一战线形成]
```
例题:
"当此国难极端严重,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...共赴国难了"此宣言出现于:
A.甲午战争 B.北伐战争 C.抗日战争 D.解放战争
解题技巧:
1. 抓关键词:"共赴国难"指向国共合作
2. 排除干扰项:甲午、北伐时期尚未形成国共合作机制
3. 确认史实:1937年9月《国共合作宣言》正式发表
正确答案:C
题目:
(1)右图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?
(2)写出该事件的时间与名称
(3)中共的应对措施?
(4)国民政府的反应?
答题模板:
```plaintext
(1) 判定图片要素:注意军服特征(29军八角帽)、地理标志(卢沟桥石狮)
(2) 时间表述:公元纪年+月日;事件别称需完整
(3) 政策文件:7月8日《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》
(4) 分阶段作答:初期表态→实际部署→正式合作
```
材料一:
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致函冀察政务委员会:"昨夜日军在卢沟桥演习时,遭遇中国军队非法射击,致士兵一名失踪,要求入城搜查。"
材料二:
29军副军长佟麟阁日记:"倭寇寻衅,意在夺取平津。我辈军人,当以死报国!"
设问:
1. 对比两则材料,分析事变起因的表述差异
2. 结合时代背景,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
参考答案要点:
- 日方强调"士兵失踪"以制造出兵借口
- 中方记录揭示日军长期侵华野心
- 反映历史叙述的立场差异问题
语文考点:
《卢沟桥烽火》(苏教版六年级课文)的写作手法分析
政治联系:
现代国际法中关于"战争借口"的法律界定
地理延伸:
北平地形与军事战略价值分析
1. 时间轴记忆:将1931-1937年日军侵华事件制成折叠时间轴
2. 空间定位法:在华北地图标注29军布防位置
3. 关键词串联:特殊化→蚕食政策→全面侵华
1. 时间误写:注意"1937"非"197"或"1931"
2. 概念混淆:"局部抗战"与"全面抗战"的区分
3. 地图误判:卢沟桥位于永定河而非黄河
1. 纪录片《北平硝烟》第三集
2. 纪念馆虚拟展厅: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官网
3. 学术论文:《重探七七事变中的几个争议问题》